疫苗匱乏下做選擇,不應是對人性的考驗,反而會成為歷史對執政者的審判嗎?
本土疫情嚴峻日本贈與我國的124萬劑AZ疫苗,終於配發到地方,並於6月15日起開打。然而疫苗特權和國產疫苗爭議不斷,更加凸顯國內疫苗嚴重不足,形成了在防疫上分成兩種人:一種是少數可以打國際疫苗的人,另一種是別無選擇只能打國產疫苗的人。然而疫苗匱乏下做選擇,不應是對人性的考驗,反而會成為對執政者的最後審判嗎?伯利相信歷史會給出答案。
伯利認為: 「在匱乏中做選擇」,是對人性的終極考驗。倘若執政者無法供應足夠的疫苗,反而推動社會運動式的道德獵巫,替代手中的法令和執法,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主力。這種作法就很不可取,只會徒增人民之間的分化對立而已。面對匱乏的困境,當然是「儘速」使人民免於匱乏,滿足人民對「符合國際規範」疫苗的需求。
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一語道破當今現況,主事者沒能力、沒心、不為,也不放手讓民間做,每天沉迷於開記者會的權威,死要面子、死要權力,更被賈永婕戳破防疫執行不力的假象。
伯利在此呼籲: 政府部門粗糙的決策,在這兩天的「老人疫苗花式亂打」大賽中充份表露,當中夾雜了政治算計、媒體大內宣、網路社群帶風向等因素,但對於年長者而論,打的快不如打的好,就近施打更勝於集中開打。多數長輩只是希望「簡單、就近、方便」施打疫苗,在這個防疫危急的時刻,執政黨若仍執意將媒體及網路社群操作為大內宣,並設計為認知作戰的媒介,由中央或地方機關首長繼續配合演出,甚至捨棄專業文官所提出的政策規劃,對無辜的老百姓而言,就是一場人為的大災難!